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基础医学论著
    徐锐, 张倩, 黄转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10-14.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03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ADM的表达对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BioGPS数据库中ADM在人体正常肝组织中低表达(16.90±0.00);Oncomine数据库检索出ADM基因的研究共有425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有43项,其中高表达有22项,低表达有21项;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结果表明ADM高表达组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 PFS)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 ADM基因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肝癌患者预后有关,有望为肝癌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 中国医学论著
    赵玉莲, 张娜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66-72.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14
    摘要 (239) PDF全文 (438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蓝盆花总黄酮活性成分的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TCMSP数据库及文献报道获取蓝盆花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服务器预测其活性成分靶标,并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出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靶标。取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共同作用的潜在靶点制作韦恩图,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与ClueGO插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共筛选得到蓝盆花总黄酮的活性成分43个及靶点439个,网络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苷、莰菲醇-3-O-芸香糖苷、异鼠李素、槲皮素、木犀草素、淫香叶木素等,蛋白互作网络中关键靶点为TNF、AKT1、TP53、VEGFA、IL1B等。GO富集分析共涉及到生物过程503个,细胞组分54个,分子功能120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前20条相关通路,主要作用于VEGF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结论: 蓝盆花的黄酮成分可通过多靶标、多通路发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该结果为深入研究蓝盆花在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领域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基础医学论著
    卢伟, 程忠平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5-9.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02
    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能否提高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anti-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疗法治疗卵巢癌荷瘤小鼠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20只5周龄的C57bl/6 SPF雌鼠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NC组)、FMT组、PD-1组、联合治疗(FMT联合PD-1)组。每组小鼠予广谱抗生素统一处理2周,构建假无菌小鼠模型。第0天,腹腔注射ID8-luc细胞,构建卵巢癌荷瘤小鼠模型。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给小鼠进行1次动物活体成像(in-vivo imaging system, IVIS),评价治疗效果。第30天即实验结束后,小鼠脱颈处死,取腹膜肿瘤组织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组比PD-1组治疗卵巢癌荷瘤小鼠效果更好,并且降低了肿瘤细胞PD-L1表达(P<0.05)和增加了肿瘤微环境(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CD8+T细胞浸润(P<0.05)。结论: FMT通过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浸润来提高PD-1单抗治疗卵巢癌荷瘤小鼠的效果。
  • 基础医学论著
    赵威, 魏广友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19-24.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05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和免疫分析识别儿童哮喘(childhood Asthma, CA)患者中相关基因,旨在探索其在CA诊断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GSE27011数据集,利用R Studio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分析疾病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免疫差异,绘制 PPI网络及筛选Hub基因,运用Hub基因选出与免疫最相关的基因,利用筛选基因构建预测模型做列线图,最后选取独立GSE18965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 数据集共获得37个基因差异表达。免疫细胞差异分析显示CA的自然杀伤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水平较高,免疫功能差异显示CA的细胞毒活性、促进炎症免疫功能水平较高。通过PPI网络选出10个Hub基因,然后筛选出5个与免疫最相关的基因,分别为KLRF1、KLRD1、PRF1、IL2RB、NCAM1。利用5个基因构建模型及验证,发现KLRF1、KLRD1、PRF1基因对CA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 研究鉴定出的KLRF1、KLRD1、PRF1基因可能成为诊断CA的生物标记物,自然杀伤细胞可能是CA的潜在治疗靶点。
  • 基础医学论著
    曹盈莹, 郝佩佩, 王佳宇, 任毕达, 张坤, 薛永志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1-4.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01
    目的: 探究酒精多次摄入后代谢活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代谢酶代谢活力的诱导作用和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呼气酒精检测仪器建立大鼠呼气末酒精检测方法并检测大鼠灌胃酒精后呼气酒精浓度,借此动态地测量大鼠摄入酒精后的血酒浓度经时变化,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 2E1, CYP2E1)代谢活力和大鼠性别差异。结果: 随着酒精摄入次数的增加,CYP2E1代谢活力呈现诱导趋势(P<0.05);雌性大鼠酒精代谢活力强于雄性(P<0.05)。结论: 酒精代谢和诱导作用具有性别二态性。
  • 基础医学论著
    张作宇, 付福山, 杨晓楠, 王占龙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46-49.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10
    目的: 探讨CD26及CLDN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包头市肿瘤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8例PTC患者病理组织切片标本,将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对两组组织中CD26、CLDN1表达水平进行测定,采用SPSS 27.0分析PTC患者组织中CD26、CLDN1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各组数据阳性率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α=0.05)。结果: 癌组织CD26、CLD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42%、83.33%,高于癌旁组的27.08%和2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不同PTC患者年龄、性别、最大肿瘤直径、单侧、双侧甲状腺腺叶上的肿瘤、有无侵犯包膜,CD26、CLDN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26、CLDN1与淋巴结转移均存在相关性(P<0.05);CD26与CLDN1在PTC组织中表达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s=0.294,P<0.05)。结论: CD26、CLDN1在PTC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联合检测这两种蛋白有助于PTC的诊断和治疗。
  • 基础医学论著
    庄烁琳, 邓鑫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2): 28-36.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2.00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核心药对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科技期刊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所有应用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相关的文献,对符合标准的处方进行用药规律的研究,将得出的常用核心药对进行药理分析,预测出活性成分、主要靶点、作用通路等,最后在计算机上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验证。结果: 筛选出治疗乙肝肝硬化方剂275首,分析得出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常用药物有黄芪、丹参等13种,核心组合模式28组,发现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成分是核心药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主要成分,涉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protein kinase B, 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 TP53)、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EGF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CASP3)等核心靶点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PI3K/Akt)、TNF、白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等信号通路。结论: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原则是扶正消积,运用数据挖掘得到核心药对“黄芪-丹参”,可以通过干预PI3K-Akt、TNF、IL-17等信号通路发挥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与炎性反应等作用,从而达到延缓乙肝肝硬化病变进展的目的。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论著
    董振宇, 杜明月, 郭静, 侯润杰, 王继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5, 41(3): 6-12.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5.03.002
    目的:研究并分析胆囊切除术后1~5年间人群的肠道菌群改变。方法:选取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诊治的患者,收集健康人群粪便样本15份,胆囊切除术后1~5年的人群粪便样本16份。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菌群测序,分析两组人群肠道微生物菌群生物的组成、丰富度及多样性,并比较两组人群之间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差异。结果:(1)在门水平上,胆囊切除术后1~5年间人群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而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2)在属水平,胆囊切除术后1~5年间人群在埃希氏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布劳特氏菌属、芽殖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而在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柯林斯菌属、Agathobacter的相对丰度降低。健康人群组的Chao1指数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高于胆囊切除术后1~5年间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群组的Pielou evenness略低于胆囊切除术后1~5年间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切除术后1~5年间人群组中毛螺菌、瘤胃球菌、Faecalimonas、伯克氏菌是组间差异明显的肠道菌群。结论:(1) 胆囊切除术后1~5年人群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改变。(2)胆囊切除术后1~5年的人群中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及益生菌的相对丰度减少,而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增加。
  • 基础医学论著
    张雅倩, 袁莉萍, 罗雪, 王静雯, 韦晨, 王箴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36-40.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0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入住弋矶山医院心胸外科24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T-MoCA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第3个月有无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结果: 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第3个月POCD发生率为1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合并脑血管疾病、BMI、术前T-MoCA评分、麻醉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术后入住ICU时间是患者术后第3个月发生POCD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体外循环时间长、BMI高、术后入住ICU时间长、合并脑血管疾病为术后第3个月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第3个月POCD的发生率较高,高龄、合并脑血管疾病、BMI高、术前T-MOCA评分低、麻醉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术后入住ICU时间长的患者发生风险较高,应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缩短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时间。
  • 基础医学论著
    黄毓娴, 郝金奇, 余艳琴, 贾喜梅, 张宏佳, 王利全, 裘瑞泽, 王秀春, 石继海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5, 41(1): 14-19.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5.01.003
    目的:根据家族性寒冷性自身炎症综合征(familial cold autoinflammatory syndrome, FCAS)家族的NLRP3(p.V72M,c.214G>A)、NLRP12(p.R754H,c.2261G>A)基因突变位点,构建携带Wistar大鼠NLRP3、NLRP12突变的基因质粒载体。方法:依据氨基酸同源性,设计大鼠NLRP3、NLRP12基因突变质粒,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并回收,双酶切并连接在pCMV-mCherry-MCS-Neo载体上,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菌落PCR鉴定阳性转化子,质粒小提电泳并测序鉴定。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成功扩增出NLRP3、NLRP12突变基因,基因突变质粒经酶切电泳及DNA测序证实,基因序列完全正确,重组质粒载体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NLRP3、NLRP12基因突变的质粒载体,为进一步探讨NLRP3、NLRP12基因突变导致FCAS发病的机制研究以及NLRP3、NLRP12基因的功能性研究提供生物学基础。
  • 综述
    刘璐, 邵鸿江, 郭雪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89-96.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18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这一血清标志物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到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的筛查和诊断,但对于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2, tPSA)处于4~10 ng/mL诊断灰区的前列腺癌,其诊断意义有限。为提高了前列腺癌患者PSA处于灰区时的诊断率,减少不必要的有创穿刺操作,本文就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isoform 2, p2PSA)及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 PHI)对于早期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 csPCa)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前列腺癌的侵袭性,以及对于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预后、复发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作用进行论述。近些年,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也成为了预测csPCa的常用工具,使用MRI和PHI相互补充可用于检测早期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
  • 基础医学论著
    刘国芳, 郑连生, 汤泊夫, 邵国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5, 41(1): 1-8.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5.01.001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结直肠癌与不同距离癌旁组织中的基因差异表达的机制。方法: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所选标本进行真核mRNA测序。结果:表达量差异分析显示,在结直肠癌上缘组中差异表达基因共28 000个,其中上缘差异表达上调基因11 735个,差异表达下调基因16 265个;在结直肠癌下缘组中差异表达基因共32 438个,其中差异表达上调基因11 477个,差异表达下调基因20 961个。表达量差异火山图筛选出结直肠癌组织和不同距离癌旁组织中共有的下调基因有IGF2BP1、ADAM12、CDON、AKAP6、IGSF9B、LONR2、KCNB1。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过程,参与的通路主要有新陈代谢、信号转导及免疫系统等。在发病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于癌症方面、神经系统疾病及胃肠系统疾病等。差异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在心脏传导、胶原纤维组织、胶原蛋白分解过程等,富集的通路主要为人乳头病毒感染通路及P1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差异基因IGF2BP1、ADAM12、CDON、AKAP6、IGSF9B、LONR2、KCN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与不同距离癌旁组织中表达下调。差异基因存在于细胞中,主要参与新陈代谢通路、信号转导通路及免疫系统通路。发病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于癌症方面、神经系统疾病及胃肠系统疾病等。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论著
    赵萍萍, 吴涤, 李得春, 王艳国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5, 41(3): 1-5.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5.03.001
    目的:探究包头地区汉族人群凝血因子Ⅻ活性及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RSA)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RSA患者及健康妊娠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凝血因子Ⅻ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FⅫ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801020基因型组成,两组间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明确FⅫ基因SNP rs1801020在不同遗传模型下与RSA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人群FⅫ基因SNP rs1801020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A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χ2=8.756,OR=2.043,95%CI: 1.267-3.295,P<0.05);RSA组C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而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5,OR=2.611,95%CI: 1.447-4.713,P<0.05);RSA患者FⅫ活性在rs1801020基因型中有差别,活性由高到低分别为CC、CT、TT;FⅫ基因SNP rs1801020在共显性、显性、超显性模型下与RSA发病风险相关(OR=2.611,2.636,2.470,P<0.05);与TT基因型相比,CT、CT+CC基因型会提高RSA的发生风险;与CC+TT基因型相比,CT基因型会提高RSA的发生风险。结论:FⅫ基因SNP rs1801020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可能与包头地区汉族女性RSA患病风险相关;与TT基因型相比,突变杂合子CT基因型可能会提高RSA的发生风险;FⅫ基因rs1801020位点是等位基因T时会引起FⅫ活性降低。
  • 基础医学论著
    周开亮, 吴声忠, 林廉洋, 黄志勇, 郭圣峰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50-54.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11
    目的: 分析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情况对比。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行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0~16岁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实验组44例。对照组行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实验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检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 MAP)、平均心率、平均呼吸情况;记录患者复位前后腕关节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自身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复位成功率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位后,实验组MAP、平均心率、平均呼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桡偏度、掌曲度、旋前度、旋后度水平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12 h、24 h、48 h实验组VAS评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比较,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可降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疼痛情况,改善腕关节功能,提高复位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
  • 基础医学论著
    李佳, 丁见, 陈欢, 缪化春, 龚鑫, 丁艳霞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1): 15-18.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1.004
    目的: 探究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在骨骼肌纤维化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72只20周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定点击打法造骨骼肌损伤模型。正常组不进行造模,模型组和干预组进行造模处理。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每日1 mL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干预组给予每日COX-2特异性抑制剂塞来昔布灌胃处理,剂量为100 mg/kg溶于1 mL生理盐水中。每组根据取材时间又分为3 d、7 d、14 d、21 d四个亚组(n=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骨骼肌组织切片中COX-2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小鼠骨骼肌组织中COX-2和β-catenin呈少量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OX-2和β-catenin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COX-2和β-catenin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 COX-2在骨骼肌纤维化中可能通过干预β-catenin的表达来产生影响。
  • 基础医学论著
    王海宁, 胡海, 王占黎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12): 1-7.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12.001
    目的: 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肠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具有差异表达的miRNA,并对其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方法: 选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魏-凯二氏大鼠(WKY)各3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大鼠肠上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中miRNA的表达,筛选两组大鼠差异表达miRNA,预测其靶基因,应用生物学功能软件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 与WKY组相比,SHR组共有37个差异表达的miRNA(均P<0.05),32个上调,5个下调,其中值得关注的有:rno-miR-208b-3p、rno-miR-134-5p、rno-miR-93-3p、rno-miR-378b、rno-miR-96-5p、rno-miR-210-3p、rno-miR-208a-3p。共预测miRNA下游靶基因10 662个,预测到的靶位点数共34 127个,GO富集主要集中在膜结合细胞器、蛋白质结合、正向调节的生物过程等。KEGG富集主要集中在MAPK、mTOR、Ras及TNF信号通路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肠上皮细胞来源外泌体miRNA显著差异表达,其靶基因可能通过细胞生长分化、血管生成、代谢功能,参与MAPK、mTOR、Ras及TNF信号通路,从而影响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
  • 临床医学论著
    韩丽红, 张峰, 马淑一, 闫佳敏, 沈琦宇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5, 41(1): 78-80.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5.01.014
    目的:通过对比布鲁氏菌病(又称布病)隐性感染者和急性布病患者职业、年龄、性别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抗体滴度的差异,了解布病隐性感染者基本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布病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取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锡盟地区2019年1月~12月依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确诊的急性布病患者164例和隐性布病感染者160例。患者年龄和经对数转换后的SAT滴度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职业和性别用χ2检验比较。结果:两组职业进行比较(χ2=15.8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年龄和SAT滴度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感染者年龄低于急性布病组,抗体滴度高于急性布病患者;两组性别比较(χ2=0.01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布病感染状况可能与职业、年龄、SAT抗体滴度有关。
  • 临床医学论著
    孙杨, 马强, 郑克文, 居红格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5, 41(3): 65-71.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5.03.012
    目的:系统评价表柔比星(EPI)和丝裂霉素(MMC)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灌注化疗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VIP、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c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自建库至2023年1月期间关于表柔比星和丝裂霉素治疗NMIBC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EPI组与MMC组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率、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膀胱刺激征发生率、肝肾功能损害、血尿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排标准16项研究,共1244例患者,其中EPI组626例,MMC组618例。Meta分析结果:EPI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OR=0.55, 95%CI(0.41, 0.73), P<0.0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OR=0.56, 95%CI(0.38, 0.82), P=0.003]、膀胱刺激征发生率[OR=0.54, 95%CI(0.37,0.77), P=0.0007]、血尿发生率[OR=0.53, 95%CI(0.33,0.85), P=0.009]、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OR=0.26, 95%CI(0.10, 0.69), P=0.007]均显著低于MMC组(P<0.05)。结论:EPI在治疗效果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MMC,膀胱癌术后推荐使用EPI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论著
    杨霞, 任美英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5, 41(3): 18-23.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5.03.004
    目的:分析影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及转归的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探索HR-HPV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HR-HPV感染的诊断、治疗提供相应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间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HR-HPV及阴道分泌物检测者,根据入组标准选取HR-HPV感染部分1 052例:阳性组、阴性组各526例,转归部分131例:转归组76例、持续感染组55例,对比上述患者阴道微生态组间差异。结果:(1)年龄与HR-HPV的感染及转归具有相关性(P<0.05)。(2)阴道清洁度异常、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pH值>4.5、过氧化氢酶(H2O2)(+)、白细胞酯酶(LE)(+)、唾液酸苷酶(SNA)(+)在HR-HPV阳性组中占比高于阴性组(P<0.05);清洁度异常、SNA(+)是HR-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菌群密集度异常、多样性异常、清洁度异常、BV、pH值>4.5、H2O2(+)、LE(+)、SNA(+)持续感染组占比高于转归组(P<0.05);密集度异常、pH值>4.5、H2O2(+)、LE(+)是HR-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R-HPV转归前后阴道清洁度对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HR-HPV感染及持续时阴道微生态失衡率高,BV、pH值升高、H2O2异常是HR-HPV感染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
  • 中国医学论著
    张东, 赵愉涵, 刘泽楷, 安雅泽, 赵佳俊, 姚艳敏, 邬国栋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5, 41(5): 15-21.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5.05.00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治疗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Herb平台筛选苦豆子中的活性成分,在SIB数据库中检索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在NCBI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酒精性肝病疾病靶点;利用绘图工具Venny 2.1进行交集比对获取共同靶点,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及可视化呈现,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应用AutoDock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出8个活性成分、97个有效靶点,作用机制可能与癌症途径、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等有关,涉及的主要靶点有HSP90AA1、AKT1、FYN和AKT2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槐果碱、槐胺碱和苦参碱与HSP90AA1、FYN和AKT1等相互结合力较好。结论: 苦豆子中苦参碱、槐果碱和槐胺碱等多种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通路交互作用,通过改善炎症反应或细胞凋亡等防治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