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褚宁, 高芳, 贾彦彬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6): 90-96.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6.017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方式。花生四烯酸脂氧合酶-15(Arachidonate 15-lipoxygenase,ALOX15)是铁死亡的重要调控因子,它可以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生成脂质氢过氧化物,从而促进铁死亡的发生。ALOX15参与了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铁死亡的重要调控因子ALOX15与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以及前列腺癌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相关肿瘤的研究提供参考。
  • 临床医学论著
    王海燕, 张永红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6): 25-29.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6.00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以及血清胱抑素C(Cys C)与T2DM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3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微血管并发症分为观察组(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生化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病程、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血清肌酐(Scr)、尿酸(UA)、血清胱抑素C(Cys 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HbA1c、FPG、Cys C、HDL、APOA是T2DM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显示,Cys C可作为T2DM微血管病变的潜在诊断指标(AUC=0.707,P=0.000)。结论: HbA1c、FPG、HDL、APOA、高血压、糖尿病病程、Cys C等因素是T2DM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Cys C可作为其潜在诊断指标。T2DM微血管病变管理的关注点不仅要控制血糖,更需要从新的角度寻找预防和治疗靶点,为T2DM微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临床医学论著
    张珊珊, 李玉梅, 黄柱华, 毕明宏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5): 33-38.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5.007
    目的: 比较 Kristen 鼠肉瘤致癌基因 (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突变型肺腺癌患者不同突变状态、分子分型的治疗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9 年04月-2022年04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且接受一线治疗的晚期KRAS突变肺腺癌患者资料,统计TP53共突变情况、分子分型并分析其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至 2022年4月,KRAS/TP53共突变患者相较于KRAS单突变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明显缩短(HR=0.613,95%CI:0.396-0.951,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对比单纯化疗mPF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593,95%CI:0.355-0.990,P=0.038);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对比单纯化疗mPF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26, 95%CI:0.247-0.736,P=0.02);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组相较于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mPF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48,95%CI:0.371-1.130,P=0.126)。结论: TP53为晚期KRAS突变肺腺癌患者不良预后因素;G12C和非G12C不同分子分型间的治疗及预后无明显差异;化疗联合免疫或抗血管生成治疗对比单纯化疗可延长晚期肺腺癌患者的PFS,但联合治疗组之间的PFS无明显差异。
  • 预防医学论著
    程红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2): 78-82.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2.014
    目的: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维生素D与妊娠剧吐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 基于IEU OpenGWAS project网站,搜寻样本量最大的维生素D的GWAS数据集以及妊娠剧吐的GWAS数据集。从ieu-b-4808库中选取维生素D强相关的SNPs,设置P<5×10-8且连锁不平衡系数0.001及其区域宽度10 000 kb;从finn-b-O15_EXCESS_VOMIT_PREG中选择妊娠剧吐关联SNPs。合并数据集纳入174个SNPs为工具变量。采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IVW)、 MR-Egger、加权中值、加权模型等4种回归模型分析维生素D与妊娠剧吐之间的关联。结果: MR-Egger回归截距项是0.005,相应P值为0.513,提示SNPs没有基因多效性。IVW回归结果发现OR(95%CIs)是0.478(0.303~0.753),P值为0.001;MR-Egger、加权中值、加权模型结果与IVW结果类似。IVW和MR-Egger回归的Cochran’s Q值分别为143.733(P=0.893)和143.303(P=0.888),提示SNPs间没有异质性。结论: 维生素D是妊娠剧吐的保护因素。
  • 基础医学论著
    吴鹏, 杨占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6): 1-6.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6.00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 L.)对于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NCBI、CNKI找出香青兰有效成分,使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香青兰的有效靶点,运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搜索与脑卒中(cerebral stroke)相关靶基因,构建维恩图筛选交集基因,利用cytoscape建立药物、成分、靶点、疾病关系网络图并可视化,利用String软件构建蛋白网络互作图,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分析。结果: 通过查找文献共找出香青兰有效成分23个,对应的靶点有1 682个,主要分子有NADPH氧化酶4(NOX4)、黄嘌呤氧化脱氢酶(XDH)、髓过氧化物酶(MPO)等;通过PPI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点57个;GO富集分析显示涉及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443个、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04个、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CC)66个;KEGG结果显示共涉及信号通路有143个,其中主要有癌症通路(hsa05200: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信号通路(hsa04151:PI3K-Aktsignaling pathway)、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hsa05022: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等。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香青兰可通过多种靶点、通路等治疗脑卒中,为进一步科学实验提供理论基础。
  • 基础医学论著
    王彬, 曹登义, 王远鹏, 李乃树, 崔皖晋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2): 8-13.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2.002
    目的: 探讨Chemerin对结肠癌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Chemerin(0、100、200、300、400、500 ng/mL)处理结肠癌细胞系HCT116、SW480,通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以HCT116、SW480细胞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分为4组,pEGFP-N1阴性对照组(vector control)、si-Chemerin阴性对照组(si-NC)、pEGFP-N1-Chemerin组与si-Chemerin组,转染后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采用qRT-PCR检测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 E-cad)、神经钙黏附蛋白(N-cadherin, N-cad)和波形蛋白(vimentin)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cad、N-cad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外源性Chemerin可提升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侵袭率与迁移数(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细胞迁移数与侵袭率pEGFP-N1-Chemerin组>vector control组、si-NC组>si-Chemerin组(P<0.05);E-cad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pEGFP-N1-Chemerin组<vector control组、si-NC组<si-Chemerin组(P<0.05);N-cad和vimentin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pEGFP-N1-Chemerin组>vector control组、si-NC组>si-Chemerin组(P<0.05)。结论: Chemerin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结肠癌细胞侵袭与迁移。
  • 临床医学论著
    张晓雪, 王金芝, 赵越, 齐丽娜, 王睿月, 侯兵, 窦娜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5): 55-60.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5.011
    目的: 探究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 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定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 STEF)、上肢功能测试量表(test évaluant les membres supérieurs des personnes agées, TEMPA)的相关性,观察三者应用于不同程度脑卒中患者时是否出现天花板效应或地板效应,并比较3个量表的反应性,为临床中量表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对216例脑卒中患者使用FMA-UE、STEF、TEMPA进行上肢功能的评估,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三个量表的相关性,计算取得接近最大/最小分值人数所占总人数的比例,观察是否出现天花板效应或地板效应。另选取20例处于亚急性期的患者进行常规上肢康复训练,2周后再次用TEMPA量表、FMA-UE、STEF进行上肢功能评估,分别观察三个量表的反应性。结果: FMA-UE与STEF的相关系数r=0.767,与TEMPA各维度的相关系数r=0.559~0.848;STEF与TEMPA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r=0.840~0.908。FMA-UE在上肢轻度障碍患者中表现出天花板效应,STEF在上肢中度障碍患者中表现出明显地板效应、在上肢重度障碍患者中全部患者得分为0分,TEMPA量表未表现出天花板效应或地板效应。三个量表的反应性均较好,其中效应尺度(ES):FMA-UE>STEF>TEMPA任务分析维度>TEMPA功能评分维度,标准化反应均数(SRM)、基于中位数的效应尺度(MES):FMA-UE>TEMPA任务分析维度>STEF>TEMPA功能评分维度。结论: 三个上肢功能评估量表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反应性均较好。但FMA-UE在上肢轻度障碍患者中出现天花板效应,STEF只适用于上肢轻度障碍患者,TEMPA量表未发现天花板效应或地板效应,可应用范围较广。
  • 护理医学论著
    杨梅, 吴罗凤, 刘珊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6): 74-79.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6.014
    目的: 探讨老化态度在农村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和自我感知老化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问卷、老化态度量表(AAQ)、社会网络量表(LSNS-6)、简版自我感知老化量表(B-APQ)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对成都市422例农村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社区老年人自我感知老化得分为(51.80±5.21)分,社会隔离得分为(16.59±3.05)分,老化态度得分为(78.24±6.03)分;自我感知老化与社会隔离呈正相关(r=0.535,P<0.01),与老化态度呈负相关(r=-0.526,P<0.01);老化态度在农村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和自我感知老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39[95%CI(0.245~0.432)],占总效应的52.0%。结论: 老化态度在农村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和自我感知老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区应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心理状态,减少社会隔离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其获得更多积极的自我感知老化,进而促进健康老龄化。
  • 临床医学论著
    祁冬, 姚传顺, 姚木子, 贾媛, 胡淑敏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2): 62-66.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2.011
    目的: 探讨左心耳CT血管造影(CTA)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中诊断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房颤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行左心耳(LAA)CTA双期扫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LAA-CTA第一期和第二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LAA-CTA第一期和第二期诊断结果与TTE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LAA-CTA第一期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21例,第二期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15例,TTE诊断左心耳血栓患者14例;LAA-CTA第一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4.29%、45.45%、42.86%、66.67%及52.78%;LAA-CTA第二期诊断LAA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86%、90.91%、86.67%、95.24%、9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CTA第一期诊断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089),而LAA-CTA第二期诊断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心耳CTA双期扫描均能发现LAA血栓,但第二期扫描诊断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均升高,且第二期诊断血栓结果与TEE一致性较好,因此左心耳CTA双期扫描方法在诊断LAA血栓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础医学论著
    高呼日叉, 郭无瑕, 陈红, 刘梦宇, 李晓旭, 赵志英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2): 1-7.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2.001
    目的: 探究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BATMAN和GeneCards等数据库分别对药物及疾病靶点进行预测。利用Venny得到其共同靶点,并使用STRING软件构建PPI网络。运用David数据库开展GO生物及KEGG通路富集研究,并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重要通路网络。最后,利用Autodock等软件展开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靶点30个,重要生物过程15条,核心KEGG通路20条和主要活性成分10个。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能力值≤ -1.2 kcal/mol。结论: 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主要通过β-胡萝卜素、黄芩素、胡椒碱、金合欢素等有效成分作用于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1,ESR1)、核因子-κBp65(uclear factor-κBp65,RELA)、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和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等靶点,调节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AKT、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的正负调控、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缺氧反应等生物过程,从而达到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基础医学论著
    祝洪博, 代玉晶, 赵杰, 霍东升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6): 7-13.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6.002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中药人参皂苷Rb1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为人参皂苷Rb1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在SwissTargetPrediction、SEA以及SuperPred数据库中预测人参皂苷Rb1的靶点;使用关键词“Parkinson Disease”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得有关帕金森疾病的相关的靶点;将人参皂苷Rb1与帕金森病的靶点相互映射,作Veen图,从而获得交集基因;然后使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作用靶点”网络;将韦恩图中与帕金森病相关的21个共有药物靶点导入String(https://string-db.org/)数据库中,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预测,从而预测出核心靶点。将人参皂苷Rb1治疗帕金森病的核心靶点导入到DAVID数据库中,得到GO分析结果和KEGG富集结果。利用 AutoDock Vina对人参皂苷Rb1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其相互作用活性。结果: 人参皂苷Rb1治疗帕金森病的核心靶点有4个,分别为BCL2L1、VEGFA、FGF2、KDR,相关通路28条。结合人参皂苷Rb1的生物学特性,发现人参皂苷Rb1治疗帕金森病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的生物调节过程,而此调节过程与细胞生物工程中的凋亡的相关机制密切相关。通过关键靶点与人参皂苷Rb1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靶点相互作用结合性高。结论: 人参皂苷Rb1治疗PD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的生物过程发挥作用,影响的相关的通路有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通过与BCL2L1、VEGFA、FGF2、KDR等靶点产生作用。
  • 内系疾病防治专栏
    张兆君, 孙杰克, 李健森, 石玉荣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8): 1-6.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8.001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脂酰转移酶1(lipoyltransferase 1, LIPT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免疫浸润中的作用。方法:运用TCGA、GEPIA、HPA、UALCAN、Kaplan-Meier、TIMER 2.0等数据库,分析LIPT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及对乳腺浸润性癌免疫浸润的影响。结果:LIPT1表达与乳腺浸润性癌相关,PPI网络分析LIPT1蛋白表达与酰基辅酶A合成酶中链家族成员1、二氢硫辛胺支链转酰基酶、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二硫辛酰胺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甘氨酸裂解系统蛋白H、脂酰合酶、脂酰转移酶2、丙酮酸脱氢酶β以及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成分X相关;乳腺浸润性癌中LIPT1表达与CD8+T细胞、CD4+T细胞、巨噬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相关(P<0.001)。结论:生物信息学预测LIPT1在乳腺浸润性癌中表达下调,并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相关。
  • 中国医学论著
    李吉帅, 张荣欣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6): 80-85.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6.015
    目的: 运用Citespace 6.1 R6对在知网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整理归纳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领域的目前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发展。方法: 检索2010年01月01日至2022年12月21日期间在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6.1 R6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将文献中发表时间、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制作图谱。结果: 共纳入文献464篇,时间跨度为12年,发文量呈波动性逐年增长。该领域发文作者共有359位,其中高频作者占17位,主要的研究团队有张淑英团队、刘曼芳团队等;纳入的研究机构共525个,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本部及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本部及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本部及附属医院为发文量前3的机构。关键词纳入327个,形成11个聚类标签,其中关键词前三的有:“缺乳”“穴位按摩”“泌乳量”;中心性>0.1的有4个。结论: 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热点为中医外治类临床疗效观察文献居多,基础类研究相对较少,有待加强基础类文献的挖掘研究;一些机构已在该领域有较深刻的认识和较好的研究成果,但团队及机构之间合作仅为内部间交流,跨地区合作较少,应加强跨区域交流、合作,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创新。
  • 预防医学论著
    李超, 喻大军, 卜吕婷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5): 65-71.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5.013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健康促进行为、生命质量现状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随机选取2022年8月1日-2023年2月20日,年龄≥60周岁的慢性病患者32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健康促进行为、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总分为(18.73±10.64)分,健康促进行为总分为(124.02±19.63)分,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总效用值为(0.79±0.22),EQ-VAS得分为(72.35±16.21)。患者电子健康素养总分与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呈正相关(r=0.197,P<0.001);电子健康素养总分与生命质量得分正相关(r=0.188,P<0.001);健康促进行为总分与EQ量表视觉模拟标尺(EQ-VAS)得分亦呈正相关(r=0.289,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可直接影响其生命质量,直接效应值为0.168(P<0.05);电子健康素养也可通过影响患者健康促进行为,间接影响其生命质量,间接效应值为0.046 (P<0.05)。结论: 医疗机构应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干预措施,有效提高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进而提升其健康促进行为和生命质量。
  • 临床医学论著
    周成礼, 郭吉敏, 刘阳, 汤红平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2): 49-57.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2.009
    目的: 研究乳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病例的超声(US)、乳房X线摄影(MG)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乳腺乳头状癌亚型及影像学特征与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6日至2021年12月20日收治的47例乳腺乳头状癌病例,其中,US检查47例(47病灶)、MG检查45例(45病灶)、MRI检查14例(16病灶),对比分析亚型病例及其影像特征与ER、PR、Her-2、Ki-67等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US特征:在ER、PR表达中,各亚型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肿块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6%(41/42)、88.1%(37/42)。在Her-2表达中,pDCIS亚型肿块后方回声改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EPC亚型肿块直径、IPC亚型肿块后方回声改变在Ki-67表达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7,P=0.039)。MG特征:Ki-67表达中SPC亚型的钙化分布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8),在ER、PR、Her-2表达中,各亚型的MG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肿块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2%(25/26)和80.8%(21/26)。MRI特征:ER、PR、Her-2及Ki-67表达中4个亚型的MRI影像学特征关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肿块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3/13)及84.6%(11/13);Her-2阴性表达率达76.9%(10/13)。结论: 乳腺乳头状癌是一种以ER、PR阳性表达为主的乳腺癌,US显示EPC亚型肿块直径≥2 cm及IPC亚型肿块后方回声衰减与Ki-67阳性表达存在关联。Ki-67阳性表达与SPC亚型钙化非良性分布的MG影像特征相关。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判断乳腺乳头状癌的生物学特性,可协助临床预测患者的预后。
  • 基础医学论著
    聂泽银, 李晨妤, 陈家乐, 缪化春, 吴锋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2): 14-19.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2.003
    目的: 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和磷酸化的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的表达影响,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6只/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选取“百会”穴、左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1次/d,30 min/次,持续14 d;假电针组仅浅刺入两穴位皮下,接电针仪但不通电。采用Longa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Nissl染色观察右侧前扣带皮质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右侧前扣带皮质HMGB1和p-JN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1),右侧前扣带皮质区Nissl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HMGB1和p-JNK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在脑缺血第7天、14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Nissl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HMGB1和p-JNK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HMGB1和p-JNK的过表达,减轻前扣带皮质的损伤。
  • 基础医学论著
    魏婧, 郭方正, 宋亚敏, 李柏青, 许涛, 汪洪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7): 23-31.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7.004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GroEL1进行原核表达与纯化及其结构和功能预测,分析该抗原在新型结核疫苗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PCR技术体外扩增GroEL1基因,并克隆至pET28a质粒中,测序筛选构建成功的pET28a-GroEL1载体,将其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株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GroEL1蛋白,利用镍亲和层析柱纯化。从UniProt数据库中获取H37Ra株GroEL1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别运用Protparam、TMHMM-2.0、Protscale、NetChop-3.1、Psortb、SignalP-4.1工具预测GroEL1蛋白的理化性质、跨膜螺旋、亲/疏水性、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信号肽;NetNGlyc-1.0和YinOYang-1.2预测其糖基化位点;SOPMA和Swissmodel预测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Clustalw对同源序列进行比对。 String预测相互作用蛋白,IEBD和ABCpred预测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成功构建重组pET28a-GroEL1载体,GroEL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部分以可溶形式表达。镍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GroEL1蛋白,其纯度达90%以上。Western blot鉴定证实重组GroEL1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GroEL1基因全长1 620 bp,编码539个氨基酸,分子量55.88 kD,等电点为4.98,预测显示该蛋白亲水性较强、性质稳定,无跨膜区,有37个可能的磷酸化修饰位点和8个O-糖基化位点,属于非分泌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二级结构显示α-螺旋占53.43%,延伸链占11.87%,β-转角占7.61%,无规则卷曲占27.09%,有多个B细胞抗原表位及多个与GroEL1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结论:成功表达并纯化重组GroEL1蛋白,运用生物信息学成功预测GroEL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为结核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 中国医学论著
    范子旭, 李星男, 靳敏, 王占黎, 高志祥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5): 72-78.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5.014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蒙药森登-9汤(布病Ⅱ号)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BATMAN-TCM数据库分析蒙药森登-9汤的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筛选布鲁氏菌病相关靶点;构建韦恩图,得到疾病交集靶点与蒙药森登-9汤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交集靶点;用 Cytoscape 软件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点”关系网络图;通过STRING 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疾病”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使用David 数据库对关键靶标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蒙药森登-9汤活性成分有182个,作用于 1 306 个靶点;布鲁氏菌病靶点620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152个。蒙药森登-9汤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月桂酸、肉豆蔻酸、亚油酸、茉莉酮、羽扇烯酮、香叶基丙酮、氧化槐果碱、3-壬烯-2-酮等;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核心靶点有IL-6、IL-1β、INS、TNF、PTGS2、JUN、TP53、IGF1、CCL2、HIF1A。富集得到GO条目1 064个, 其中BP条目834个, CC条目107个, MF条目123 个。KEGG信号通路共162条,主要集中在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探讨了蒙药森登-9汤有效成分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机制,为布鲁氏菌病的治疗,及进一步研究该方作用机理、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临床医学论著
    王思博, 吴涛, 庞春艳, 王慧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2): 28-31.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2.005
    目的: 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取新生儿脐带组织分离并培养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UC-MSCs的细胞表面标记;选取20例疾病活动期的SS患者,收集静脉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SS患者的PBMC与UC-MSCs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最优共培养细胞比例进行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SS患者PBMC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 UC-MSCs可降低SS患者PBMC中的外周血CD3+ T细胞、CD3+CD8+ T细胞以及CD19+ B细胞的比例,而CD16+ CD56+ NK细胞比例、CD3+ CD4+ T细胞比例、CD4+ /CD8+ 无明显变化。结论: UC-MSCs可以调节SS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对S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基础医学论著
    吕雅楠, 多奕仑, 赵嘉玮, 董志强, 郭叶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4, 40(5): 1-5.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4.05.001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抗布鲁氏菌的药物,以求布鲁氏菌病的功能性治愈。方法: 通过多肽固相合成法(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SPPS)和在液相中进行化学反应等操作,根据布鲁氏菌侵染抑制剂OP11线性肽结构合成改造了三个环肽,即环OP11肽、三氮唑丁肽和三氮唑戊肽。通过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测试了目标多肽的稳定性,并使用绵羊布鲁氏菌测定多肽的抗菌活性。结果: 使用绵羊布鲁氏菌测试了目标肽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试结果显示,线性OP11肽、环OP11肽、三氮唑丁肽和三氮唑戊肽的MIC值分别为1.281、0.043、0.059、0.052 μg/mL。在DTT存在下,环OP11肽中的二硫键可发生还原反应,其半衰期为8 h,而三氮唑丁肽和三氮唑戊肽对DTT稳定。结论: 经改造得到的环OP11肽对绵羊布鲁氏菌抑制作用最强,含三氮唑环的丁肽和戊肽的抗菌活性仅次于含有二硫键的环OP11肽。此外,含有三氮唑环的多肽较含有二硫键的多肽化学性质更为稳定。